作者:台中市頭家國小 蕭婉君 老師
準備教自己未來的小孩
當初看到新思惟舉辦的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主題,身為國小老師的我,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,但在學校每天面對 28 個小朋友,除了課業方面,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。
看了課程內容後,十位不同講者,十項不同議題,「如果我去聽了這樣的課,回到教育現場我可以跟家長分享,也可以準備教自己未來的小孩」,這樣的一個念頭,讓我燃起了報名的動力。
作者:台中市頭家國小 蕭婉君 老師
當初看到新思惟舉辦的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主題,身為國小老師的我,雖然還沒有自己的孩子,但在學校每天面對 28 個小朋友,除了課業方面,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。
看了課程內容後,十位不同講者,十項不同議題,「如果我去聽了這樣的課,回到教育現場我可以跟家長分享,也可以準備教自己未來的小孩」,這樣的一個念頭,讓我燃起了報名的動力。
作者:小兒科 張修碩 醫師
身為一個新手爸爸,從老婆懷孕到小孩出生,對於如何教養小孩,搜尋了許多資訊也看了不少書,還是有很多地方充滿疑惑,看到蔡校長開了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這樣一個大型研討會,簡直是天降甘霖啊!二話不說,馬上刷卡報名,還搶到了第 3 號。
現在的父母,很多都是雙薪家庭,小孩出生之後,就交給保母或阿公阿嬷帶,2-3 歲就交給幼稚園老師,7 歲之後交給國小老師,然後一路國中、高中到大學,教養小孩好像直接外包給別人,父母親真正跟小孩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。
作者:東元醫院 兒科部 古彥男 醫師
從進入兒科的領域到現在第八年了,對於處理兒科的一般疾病乃至於急重症,雖然離大師或高手還有很大很大的距離,但仍有自信可以給予大部分小朋友及家長適當的初步處置與建議。
然而褪下醫師服後,我跟大家同樣,是個為了小孩的教育,徬徨的雙寶爸爸。
兩個小孩的先後出生,豐富了我的生命色彩,讓我重新省視自己的人生,深刻體會到「少壯不努力,老大徒傷悲」,也因此開始振作自己,希望「亡羊補牢,猶未晚也」。
但自己求進步的同時,不禁也感到苦惱,我該給小孩甚麼樣的教育,讓他們未來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時,能比我有更深度的思考,與更優秀的專業能力?
作者:陽光醫院 張俊鴻 醫師
繼上次跟老婆一起參加《新思惟論壇:跨界》後,再一次一起參加這個有關親子教育的論壇。
自己的小孩分別是四歲、六歲,開始有各種近視、性別、網路 3C、要不要給零用錢、要補美語還是雙語幼稚園的困擾,而校長這次的論壇主題真的是切中我們家的需求。當初一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,和老婆商量後就當天報名,也抱持了非常高的期待。
說實在的為了小孩的照顧教養,也跟很多的家長一樣,訂閱巧虎、康軒等教材,也安排各種小小孩的活動:學英文、日文、游泳、踢足球,只要小孩有興趣,就讓他接觸(當然是一個一個上,同時間全上可能老爸也會暴斃)。我看到那課表就覺得累,想當初自己幼稚園前可是放牛吃草,為了幼稚園前的學習,我們也討論過是否安排了太多活動?所以也期待這個論壇給我們焦慮的父母一些建議。
作者:陳彤
和先生一起參加了這個課程,在上課時,講師的重點中時常有亮點,衝擊著我原有的思維,但其實真正造成我改變的,反而是課後與先生討論的點點滴滴,無論是校長的「家務工資」或是白映俞 4D 的五感體驗,彷彿我來到了一扇新的門前,再往前踏步,就可以看到和以往不一樣的風景。
課堂中列出現今父母容易遇到的難題,講師也都給出很踏實的建議,或許未來我可能不那麼幸運,剛好已經學會如何解決自家那本難念的經,但至少我看到了這麼多人精闢的分享。而我更想學習的,是大家不停精進,以及互相用自身專業交流的態度。
作者:柯瀞翔 小姐
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新思維的研討會,很謝謝身為新思惟之友的我先生,不忘「好康道相報」,讓我有機會來聽聽許多來自社會各界實證者的經驗分享,在將來教養孩子時,也許可以給我一些有趣的靈感。
雖然現在我們夫妻尚未有孩子,但仍不免憂心忡忡地想著在這全球化競爭的時代,我該如何幫助我未來的孩子適應這個世界,這年頭當父母還真不容易,光供給孩子基本的食衣住行還不夠,還要想辦法提升孩子內在的涵養,以及加強他在新時代的競爭力,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呢!
作者:林口長庚醫院 呼吸治療科 黃劭晴 呼吸治療師
什麼樣的機會讓我能夠來上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的課程呢?就是我的室友:孩子的爹。他很努力的充實自己,平時無論工作或是上課他總是忙碌,但他回家後,我們夫妻倆還是樂於分享彼此的生活。由於自己留職停薪兩年多,日常生活應付兩隻小怪獸及處理家務後,其實很難有時間做自己想做或有興趣的事情,所以心裡老想著希望趕快回職場上工作。
我的先生其實知道「寶寶心裡苦,但寶寶不說」,所以他一看到這個難得的論壇,內容都是我們夫妻常常討論的主題,以及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問題,馬上邀請我跟他一起報名。起初我非常猶豫,因為報名費用實在不便宜 兩個小孩要拜託長輩照顧,他們很少離開媽媽身邊一整天。我一度請老公自己去上課再回來說給我聽,但老公不斷在我耳邊說「這很熱門耶、不趕快報名會秒殺、蔡校長實況轉播的名額一直在倒數……」,在他的推坑之下,我有了第一次接觸新思惟的機會。
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 復健科 陳俐君 醫師
身為兩個小孩的醫師媽媽,我很幸運的在完成專科醫師訓練後才計畫懷孕,期間有更多時間可以看育兒書籍,甚至在月子中心休息放鬆之餘,同時學習如何照顧新生兒及哺乳等技術,實際上是想知道更完整、與時俱進的知識,而非被過往長輩的育兒經驗牽著鼻子走。
大部份的育兒書籍是資深媽媽的經驗分享,若以醫學實證的角度來看,證據力雖不足,但可從中釐清自己的育兒想法。我出生的時候,家父開業,從小在保姆及爺奶家長大,小學之後才真正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,三個小孩都以「當醫師」為目標培養,對成績十分重視,感覺起來「只要成績好,休閒娛樂做什麼都可以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