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籤 階級世代 下的所有文章

2017 / 1 / 20

陪伴小孩,成長路上不孤單。

 

作者:小兒科 張修碩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身為一個新手爸爸,從老婆懷孕到小孩出生,對於如何教養小孩,搜尋了許多資訊也看了不少書,還是有很多地方充滿疑惑,看到蔡校長開了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這樣一個大型研討會,簡直是天降甘霖啊!二話不說,馬上刷卡報名,還搶到了第 3 號。

 

 

陪伴很重要

 

現在的父母,很多都是雙薪家庭,小孩出生之後,就交給保母或阿公阿嬷帶,2-3 歲就交給幼稚園老師,7 歲之後交給國小老師,然後一路國中、高中到大學,教養小孩好像直接外包給別人,父母親真正跟小孩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。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1 / 20

不來上上新思惟,怎麼教小孩?

 

作者:育馨婦產科 白家銘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時代進步很快,年紀也是,不努力跟上時代的腳步,轉眼就被當成石器時代的人物。未來的孩子們,面臨的將會是更嚴峻的考驗。

 

在一個摩天輪都可能生小孩的時代,如果不來上上新思惟,這樣我怎麼教小孩?參加過幾次新思惟的課程,每次都滿載而歸,這次的論壇,不意外又請到許多優秀的講者,仍是問答時間永遠不嫌多的盛況。

 

(橙編按:摩天輪這也太有梗 XD)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1 / 20

用實證解決教養焦慮

 

作者:邱子軒

 

 

 

 

好演講,你錯過了嗎?

 

台北的天超冷的,聽了一天的演講,很難得沒有窩進被子裡放空,手機也是很快就放下,因為今天聽到的演講真的是太棒了,很想分享給大家。有孩子的你也準備好想聽聽嗎?

 

蔡校長最近跨足小孩教育界,用醫學研究的嚴謹風格探討小孩子的教養,我大約是從校長在討論《階級世代》這本書的時候,跟風了一陣子,但後面寫的文章反而沒看,因為市面上教養的書超多,我常常越看越內疚,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,所以最近對於教養資訊有種「吞不下」的感覺,看了就想逃走。

 

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是自己在跟風蔡校長的教育議題時報名的,報名費超貴不能隨便丟到水裡,我家的楊醫師又要跟,更是讓我家用荷包大失血。從報名狀況來看,應該是整個年輕醫師世代,都有著濃濃的教養焦慮吧!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1 / 20

充飽電,繼續迎戰教養課題。

 

作者:馬偕醫院 胸腔內科 鍾心珮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父母的教育,更是不能等!

 

雖然還沒有小孩,也不是從事婦兒科,但是閱讀關於育兒和教養課題的書籍一直是我的興趣之一(以備不時之需的概念 XD)。坊間可以看到數量龐大的教養書籍,完全呼應華人父母對教養下一代的高度期待和焦慮。

 

大部分的書籍作者都是教出很優秀的兒女,寫出自身教養的經驗,或是小孩如何接受國外教育;不過我發現這些親子教養作家或部落客,教養的對象大多是兩個女兒(可能生兒子會忙到沒空出書),國內的教育環境和體制更不是我們想改就改的。而這些「專家意見」觀點相衝突時,或是三姑六婆插一個嘴,只會讓爸媽更無所適從。

 

(橙編按:你也有發現這件神奇的事情,厲害!教男孩的很少拿出來說嘴,太難了 XD)

 

閱讀更多 »

2017 / 1 / 20

我是個小兒科醫師,對生活充滿熱情與希望。

 

作者:小兒部 陳致嘉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對生活仍充滿熱情、對夢想仍勇敢追逐

 

在新思惟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論壇中,藍佩嘉教授開頭的引言:「我不是兒童教養的專家」,讓我想到在《親愛的老婆 2》一書中,侯文詠的簡介是這樣寫的:侯文詠不是婚姻生活的專家,他只是對生活仍充滿熱情、對夢想仍勇於追逐、對親愛的老婆,仍戀戀情深。

 

「兒童教養」對我而言是一個相當困難的課題。困難之一是坊間充滿太多「專家」的書,單只說明「know how」。沒頭沒尾,也沒有附理論出處。唸來像是「教條」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不易窺得全貌。其二為心理學與生理醫學的研究方法並不完全一樣,且受限於族群等原因,常常只能研究「相關性」而無法確定因果關係。對於職業訓練是講究 evidence base 的我們,有一定的困難。其三是本身對於整個精神醫學的演進並不熟悉。各種心理學,社會學發展的年代有其時空背景。但沒有這層認知,只好東湊一塊,西湊一塊。比較不容易有全面性的了解。

 

這麼大的課題當然不可能一天的時間就講完。我認為正如其名,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就是大家聊聊「二三事」。在這樣的氛圍中,看得出新思惟的用心:從數據的分析到「Know how」。從生理醫學到社會學。從講者的分佈到蔡校長的提問都可以感覺到整天課程的廣度。相當過癮的一天課程。

 

閱讀更多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