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邱子軒
好演講,你錯過了嗎?
台北的天超冷的,聽了一天的演講,很難得沒有窩進被子裡放空,手機也是很快就放下,因為今天聽到的演講真的是太棒了,很想分享給大家。有孩子的你也準備好想聽聽嗎?
蔡校長最近跨足小孩教育界,用醫學研究的嚴謹風格探討小孩子的教養,我大約是從校長在討論《階級世代》這本書的時候,跟風了一陣子,但後面寫的文章反而沒看,因為市面上教養的書超多,我常常越看越內疚,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,所以最近對於教養資訊有種「吞不下」的感覺,看了就想逃走。
《新思惟論壇:小孩長大二三事》是自己在跟風蔡校長的教育議題時報名的,報名費超貴不能隨便丟到水裡,我家的楊醫師又要跟,更是讓我家用荷包大失血。從報名狀況來看,應該是整個年輕醫師世代,都有著濃濃的教養焦慮吧!
用實證找教養出路
一開場,蔡校長簡單說明了他辦這場講座的想法:「台灣坊間教養書多屬於 case report,常有互相矛盾的說法,希望能透過實證或大數據找出具體可行的方法。」這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,一整天聽下來十分精彩(內容也真的很多),睡一覺之後不知道還能記多少,所以先記下來才算數囉!
以下的內容純屬個人筆記和心得,整理順序也沒有按照論壇進行順序,與講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或許有些出入,我盡量還原,有興趣的各位再去找相關資料瞭解哦!
如何當好孩子的身體啟蒙老師
白映俞醫師是外科與急診醫師,現為作者,有個七歲女兒。
她的演講中提到,孩子年紀小時,可以玩關於身體感官開發的遊戲,刺激孩童的聽覺、嗅覺、觸覺,隨著年紀增長,各項感官獲得資訊的方式,會逐漸轉換成依賴視覺,因此可以利用遊戲的方式,在孩子小的時候,讓他們開啟各種感覺。在孩子好奇的時候帶入正確的身體知識,當然包括性知識。
孩子越能了解自己的身體,知道自己的感覺,越會正向的看待這件事情。
美感教育:方法、目的與策略
陳璽元老師是建安國小美術班學生,從小學到大學都就讀美術班,直到念完書又回到建安國小美術班任教。對於美術教育有著更多的經驗與熱誠。
「美感教育就是創造讓人感動的溝通」,也就是情感的溝通力。璽元老師說:遇到一個作品、一件美的事物,首先會想問的是:「它,為什麼要這麼說?」就像看到梵谷的畫,在同時代一片浪漫的畫風裡,為什麼他的星星會轉?黑夜會流動?在這樣的思考中,加深了我們對美術的印象。透過不同的印象比較,我們更可以了解「它,為什麼要這麼說?」,還可以再造新的形象。
我很喜歡璽元老師的一句話:「把自己和孩子一起放入童話世界裡享受,只是大人知道何時 / 要怎麼出來。」新思惟論壇的第二個部分討論的主題,我認為是當孩子長大之後,我們共同會面對的問題「孩子從小接觸接觸網路世界,究竟網路是豐富的資源庫,還是讓孩子隱遁的世界?」
多元想法、訓練自我思辮。
「台灣吧」的共同創辦人,蕭宇辰老師說了好幾個古今中外的歷史故事,每個故事都顛覆大家的既有印象,這不就是台灣的現況?同一段歷史,從來都被當政者的過度解釋與隱瞞而扭曲。透過越來越豐富的網路資源與資訊揭露,思考也不再是單一面向。
瞭解過去的真相,未來不一定就能做出正確的決策,但至少不會讓自己流於二分法的挑釁、意識形態的僵化與不明是非。了解愈多、愈能訓練自己的思辨能力,當然也能夠思考現在生活中的議題。
脫掉醫師袍總是吸引人的(我沒有雙關!),尤其是為了闖出自己理想,放下聽診器、幫助更多缺乏學習資源的孩子。誠致教育基金會呂冠緯執行長,讓台灣也有了國外極為火紅的網路教育平台,網路教育平台讓翻轉教育得以在台灣實現,透過課前線上學習,課堂上更能進一步討論、深化和發想。他特別舉了全世界最會創新的美國與猶太人當例子。
「知道自己想要的」與「創造環境需要的」,能讓創新轉換成錢。而這是目前亞洲最缺乏的,網路教育平台可以讓我們的課堂學習從記憶到理解,甚至推至應用與分析。
父母的陪伴,是解決網路成癮的良藥。
王明鈺醫師是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,談到了大家最擔心的網路成癮問題。對於身為網路「新住民」的我們,在擔心孩子成為「數位文盲」與「網路成癮」之間焦慮著。解決方式不難,卻要用心。讓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,從真實世界得到回饋,才是避免孩子躲進網路世界的最好方法。
而這其中最重要的,還是父母親身的陪伴。與呂冠緯執行長、蔡依橙校長回答 Q&A 時的答案,兩者的共識是「6 歲前的孩子不能以 3C 產品為主要接觸世界的媒介」,這樣會太早限縮孩子的感官發展,而「12 歲前的孩子不能有個人電腦與私人帳戶」,須由父母監管與指導。
伴隨著網路使用而來的另一個焦慮就是近視問題,陳佑瑲醫師用了嚴謹的數據破解了很多迷思。近視=眼球快速增大,需要擔心的是伴隨而來的併發症。近視危險指標 MRS = 用眼時間 / 距離的平方。
散瞳劑、好好的戴眼鏡(包括近距離看書時)都是為了讓孩子用眼時保持一定距離。當我們眼睛累的時候,表示眼周肌肉使用過度,這時候需要的是休息而非動眼運動。
近期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