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 / 1 / 20

與另一半一起成長的機會

 

作者:弘原中醫診所 廖祥琳 醫師

 

 

 

 

這次論壇遇到了很多大學同學,中午吃飯時,我戲稱:「我們都好像是在忙碌的工作中,繳了錢來買心安、買救贖。」

 

 

與另一半一起成長

 

其實在這次論壇消息發佈後,我看了一下主題與講者,便迫不及待地刷卡報名,不過這次我直接幫我老婆和自己一起報名,而且是刷完卡後才告訴她,因為我認為這應該是與另一半一起成長的好機會,研討會主題雖名為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,但在我心中《父母長大二三事》更為妥切才是。

 

 

需要有得到救贖的管道

 

身處在雙薪家庭的我們,相信與大家一樣有著很多教養的疑惑,或者是說,我們也學著當父母,也需要了解更多父母長大的二三事。即使家裡是三代同堂,阿公、阿嬤可以幫忙照顧這對活潑的兒女,我們上班前可以悠閒吃早餐,小孩不用配合我們上班的時間而很早就從被窩裡挖起來送到學校,我們家裡與小孩的相處與教養一樣出現很多問題。

 

例如:我兒子越來越喜歡從平板看巧虎,甚至希望我在他長大時可以買一台跟阿公一樣的手機送他,我女兒很愛畫畫,我們何時需要進一步引導她?有別於台灣傳統教育的機構,是否能讓我們放心?或者是我們花在陪伴的時間根本不夠?尤其在自己創業後,這些問題有時候更容易被自己放大,真的需要有得到救贖的管道。

 

 

跌倒的機會與迷路的空間

 

台大社會系藍佩嘉教授在會中說了一句話:「請留給孩子跌倒的機會與迷路的空間!」雖然類似的話聽過不下百遍,不過在一整天各位講者的分享後,聽來卻特別有感覺,加上前陣子有機會與于為暢(暢哥)討論過這方面的看法,深深感覺到,唯有父母多花時間陪伴小孩,才能了解小孩的特點與性向,進一步就有勇氣敢於讓小孩與眾不同。相反地,如果我們陪伴的時間少,就容易像無頭蒼蠅般為小孩腦補他們不一定需要的負擔,俗話說的好:「天下有一種冷,是家長覺得冷。」

 

 

最能幫助孩子的,是父母自己。

 

會中陳祐瑲院長,從基層醫療發現台灣家長對於近視的錯誤觀念,並進一步提出建議治療方針(避免近距離、長時間用眼,該戴眼鏡就要戴眼鏡,及藥物治療建議),希望除了更正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,也讓孩子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可以經由眼睛看到更開闊的網路世界。

 

白映俞醫師用自己擅長的繪圖能力和專業知識,投入孩子的視角進行引導,但是我覺得最可貴的是白醫師對於孩子的完全陪伴,有完全的陪伴才會有如此用心特製的教材,就如簡介中提到的「最能幫助孩子的,正是父母自己!」

 

 

找到需求比找到問題重要!

 

王明鈺醫師對於遊戲成癮的建議更是一針見血,「找到需求比找到問題重要!」我想對於網路成癮的父母也同為可用。說到網路的好,呂冠緯執行長提出「用需要換想要、善用同儕力量、培養自學習慣」等建議,解決我對網路時代兒童學習的疑問,當然家長的陪伴介入引導更是養成網路學習習慣不可忽視的一環。

 

 

藝術與歷史的培養

 

美術專長的陳璽元老師,不但點破「得獎與扼殺小孩美感教育的部分事實」,也建議父母現在就可以常拍攝相片,以供小孩未來從事美術創作的經驗與回憶。蕭宇辰老師剖析歷史的認識,除了需要更客觀,也要讓小孩有能力抱持懷疑的態度「鑒往知今」。

 

 

語言文化

 

長期在第一線觀察兒童英語教育的李貞慧老師,藉由父母常見的疑問:「要不要讀雙語幼稚園?」、「要全美語的嗎?」、「小孩有需要這麼早學英文嗎?效果好嗎?」、「聽說太早同時學兩種語言,小孩會搞混,結果都學不好?」等,一一分享她的觀察,而語言除了溝通,其文化背景更是重要,讓孩子了解這項工具的好,才不會倒了孩子的胃口。

 

 

教育投資與教養矛盾

 

賴以威博士用數字統計結果點出「非認知能力」(如態度、毅力、努力等)才是教育投資最重要的目標。藍佩嘉教授建議以更寬廣的標準、針對孩子個別需求,來緩衝四個中產階級教養矛盾,最重要的還是要父母們在職場和工作中取得平衡,當孩子成長的最佳戰友。

 

 

學習金錢觀的好方法

 

壓軸的蔡校長用實務方法,焠鍊孩子的金錢觀(不知道累積在校長那邊的薪水,有沒有算利息給人家?),讓孩子用勞力換取金錢,用僅有的金錢做出取捨,以真實感受金錢這個工具的用法,並讓孩子背出 說出自己對於實務模式的感受,這不失是讓孩子學習金錢觀的好方法!

 

比起之前參加的《跨界》論壇,今年《小孩長大二三事》完全不遜於前,感謝新思惟團隊帶給我和我老婆一個美好的週末!

 

 

近期課程